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管理

学生动态|Student Dynamics

纪实与日常 ——纪录片《董家渡》放映与映后导演交流

发布日期:2017-12-28   来源:设计艺术学院   点击量:

΢

2017年12月26日,阳光倾泻的午后,设计艺术学院摄影系邀请到了纪录片《董家渡》导演周洪波在教学楼117为大家进行《董家渡》的放映以及映后交流。

΢

周洪波,1971年生于浙江,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一直在上海电视台工作。在这十五年中,他先后拍摄了十几部纪录片和两部故事片。他的作品聚焦于中国城市化的转变,不仅只针对物质转变,也探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变化。本次与同学们所交流的纪录片《董家渡》入选荷兰阿姆斯特丹电影节。

΢

影片放映前,金向怡老师向在场的各位介绍了周洪波导演的成就并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影片的敬意。周洪波导演也向在场的各位介绍了2006年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缘由。董家渡是当时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一片区域,一旦拆除,现代的上海人便很难找回以往质朴生活的回忆。所以不仅当时开发这片土地的房地产商想记录下这片土地被开发前的样子,记录下原有居民的生活,周洪波导演也想把这部影片拍摄成一部能让所有上海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纪录片。因此,他开始为拍摄而准备。

影片中所纪录的董家渡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业已消失的一处上海老式居民区。影片在它消失前捕捉了这片土地上普通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百态。街道小厂的劳工,报亭买报的小伙,养鸡的大妈,教堂里祈祷的信众,绣金凤凰的女工,以及轮渡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众生。镜头展现的是生活的断简残篇,却汇聚而成我们时代的浮世绘。

΢

映后,在座的各位都对此有极大的感慨。第三次观影后金向怡老师也再次强调了这次交流会对于同学们的意义和收获。

΢

周洪波导演为大家解释了“董家渡”在片头展现的意义,以画中画及当地人日常观影的视角,让更多的人产生感触,产生不同观看的感觉。片尾出所出现的绣凤凰的女工,更是展现了平凡的当地所不平凡的美丽,这就是周洪波导演眼中原有的董家渡。

΢

Q

A

VS

观后的同学们对此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周洪波导演耐心地一一解答。

问:拍摄该影片时,是如何与当地政府和居民交流才征得同意拍摄这部影片?

答:拍摄初期,政府等部门不允许拍摄,便以隐藏的方式进行拍摄。但后来,是真诚打动了当地的政府百姓。毕竟拍摄要注入情感。

问:现在这部片子已经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是否有欲望再重新拍一部“新”董家渡?

答:有这种预想,但是几经观察,仍没有得到心灵深处的感触,所以欲望不是特别强烈。

问:该影片是以段落的形式呈现,但其中所穿插的轮渡的镜头是否是为了区分影片的段落?

答:影片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人生如同摆渡,这个地方也是不断变化的,变化与渡口也能形成一个照应,以固定的渡口来描述生活的变迁。穿插渡口来区分段落,我也有所认同,董家渡当地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碎片化的东西,

观影者看了以后也许会有浮躁,穿插了这些轮渡,使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得以整合,在众多嘈杂的环境下,让观影者得以平静。

问:怎么去深入探索当时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即当地生活的“灵魂”?

答:把董家渡的所有东西都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运用长镜头的方式纪录下每个大街小巷不同的生活,使碎片化的东西得到整合。

΢

提问过后,同学们还一同欣赏了周洪波导演所拍摄部分剧情片的花絮。此次的观影交流会,让在场的各位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收获。艺术的灵感可以是在交流中得到,周洪波导演与大家分享的经验无疑为大家今后的创作打下了一个基石。

΢

编者记:观影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市井。整部片子浓郁的市井气息,烟火气息弥漫的恰到好处。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上海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人物的面貌少了,而董家渡路当时变革时的面貌却清晰了,中国时代的面貌清晰了。故事少了,场景多了,让人更多的了解的是“董家渡路”,而不是“董家渡路的居民”或是“董家渡路的人们”。这也是整部片子,最独到的地方吧。

图:李鹏天

文:吴欢笑 魏子钦

关注 D&I

微信 WEICHAT| 微博 WEIBO| FACEBOOK

联系 Contact

浙江省桐乡市逾桥西路998号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楼307办公室
邮箱:sjysxy2011@126.com            电话:0573-8939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