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是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这里保留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我们深入了解桐乡市非遗发展现状,并且针对桐乡市非遗的保护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助力桐乡市非遗文化的发展。
第一天,我们来到桐乡市非遗馆了解桐乡的非遗工作。目前,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已达到131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
馆内陈列了非遗的工序雕塑、作品或文字介绍,学堂内还藏有大量桐乡市非遗的文献,包括每一项非遗的记录档案,让我们了解了桐乡非遗的大体框架。此外,桐乡市通过建立非遗馆总分馆体系、举办传承人对话活动、开办传承人研培班、举办“我们的节日”民俗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传承实践活跃开展,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为桐乡市建设“人文名城”、打造“风雅桐乡”注入鲜活动力。
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桐乡市非遗文化馆的馆长,他表示,现在的非遗传承的现状喜忧参半,目前非遗界有一种趋势——传统的、经典的遗产并未被很好地保护和抢救,非遗工作人员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创新上。馆长认为这是和遗产保护背道而驰的方向,他希望能够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再作创新。
馆长还告诉我们,现在桐乡市的非遗传承工作正在进步,工作人员们努力克服难题,做真正的传承,做有意义的创新。桐乡市政府针对非遗传承事业推出了相关扶持政策,使得传承人的经济得到保障,而桐乡旅游业的繁荣也为桐乡非遗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市场。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分别走访了竹芸工坊(竹编传承基地)、蓝印花布手艺人工作室,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学习和了解。
我们拜访的蓝印花布手艺人何姨并不是桐乡本地人,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蓝印花布结缘,于是她来到桐乡,开始了她的蓝染生涯。
何姨带我们参观了她的工作室,除了染布,她还自己种棉花纺棉线,种蓼蓝制染料,联合设计师设计相关工艺品再进行售卖。何姨致力于把蓝印花布融入生活创作,使传统技艺与时代接轨。除此之外,何姨还积极地与其他手艺人交流、学习、借鉴。她多次前往日本、印度、台湾访学,将其他地区传统技艺与蓝印花布相结合,创作出新的工艺品。
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竹芸工坊,是由嘉兴市竹编非遗传承人钱利淮创办的,发展至今,竹芸工房已经形成了竹编制作——教学——售卖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条。
钱利淮生长在竹编之家,毕业回乡后,他创立了“竹芸工房”。钱利淮用年轻人的独特视角,依托互联网平台寻求传统技艺产物的创新与商业之道。钱利淮表示,非遗文化要对接时代,在发展中创新,传统手工艺要和潮流对接,制作出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工艺品,同时不能丢失竹编的本质和使用价值。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面临新的难题,手艺人的坚守、政府的帮扶、群众的关注都是非遗向前进步的动力。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了非遗工作者的艰辛与努力,在后续的非遗课堂志愿活动中,我们将会把这次实践的理论成果带到课堂上,把桐乡非遗推广到广大群众中去。
编辑 | 胡奕冰
审核 | 杜宛桐
终审 | 林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