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理朝延时摄影作品 《遇见·丽水》
这部作品入选“CNC全国延时摄影展”、被誉为“丽水最美视频”。也许你没去过丽水,也许你并不知道原来一张张照片可以连接成撼人心魄的影像,短短的2分42秒,雾霭虹霓、阡陌交通,把一座活生生的丽水送到你的眼前。
丽水真的这么美吗?
丽水真的这么有魅力吗?
在2014级摄影专业学生马理朝的眼中
是的!
他是同学们眼里、说走就走的潇洒独行侠;他是老师眼里,虚心好学、酷爱钻研的摄影发烧友;他是学弟学妹眼里,技术一流、专业过硬的社会老法师......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近这位多面体的修炼之路吧。
· 西藏+火车=相机
人生中有那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总是值得纪念,第一次自己走路,第一次张口说话,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获奖……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生性爱“浪”的人,徒步、骑行,一切能在野外进行的活动,他都勇于且乐于尝试。
马理朝的摄影之旅,开启于2011年。
2011年,马理朝得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此前,他是个狂热的火车爱好者,在家庭电脑不是特别普及的时候,他有了电脑,不是打游戏,而是泡在各种火车、铁路论坛上,和别人聊铁路,聊机车。
马理朝收集的特殊时刻的火车票
2010年,马理朝第一次只身去西藏,就是为了看看那条歌里传唱的“天路”——青藏铁路。
“当时我借了我姨的卡片机,但是看见别人都是拿着单反,也是受‘一人一包一单反’这句话的影响吧,就特别想要一台单反,给我自己的形象加持。再者,论坛里人家拍的火车、铁轨,颜色那么漂亮,画质那么好,都是用单反拍的。这就是我迫切想要单反的原因。”马理朝毫不掩饰地说。
自从有了相机,马理朝进藏的脚步更加频繁,几乎是每年都要去一次西藏,自行车、火车、自驾......一切可以进藏的方式,他都一一尝试。“我从小就喜欢在外面浪,小时候没钱,只能在家附近的野外转转,长大了胆儿也肥了,就想去西藏看看,没想到就非去不可了。”马理朝在聊到西藏时,平静的言语里透露着向往,像静水下的涌流,像婴孩对母亲最原始的依赖,亦像生命对阳光最本真的渴求。
2015年,马理朝因为阑尾炎住进医院,“当时刚从麻药里醒过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60天后去拉萨的火车票。”
2016年,西藏回上海,途径甘肃时遇到泥石流,在火车上滞留20多小时。
2018年,和朋友自驾行驶2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
2019年,为了拍摄毕业创作,他又自驾10000多公里,前往藏区拍摄素材。
马理朝的延时毕业作品
“西藏的星空真的特别美,美到寂静,在这样的星空下是真的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哲学起来,觉得人类真是渺小,还有一点点想家。”
马理朝在无人区拍摄的驴友和星空
“他是一个特别谦逊,又能下苦功夫的人,别人在他的作品前不由自主‘哇塞’的时候,他从不自得于别人的感叹,只会从别人眼里寻找遗憾。”摄影系的石战杰老师这样评价道。对于西藏和火车的热爱,让他拿起了相机。
· 浙传+相机=马理朝
对于初中就接触到相机的马理朝来说,浙传是给他打开世界的大门。
“当时我的成绩很糟糕,心里唯一的目标就是,‘我要考上浙传’!浙传那年只录取前70名,我刚好考了第71名,擦边进了浙传。当时真是觉得自己是开了主角光环,所有圣光都照在我身上,我就是那个电视剧里从第一集活到剧终的角色。”马理朝自哂,也许这才是大多数学生的样子,虽然成绩不是最拔尖的,但是追逐梦想的心却始终不熄。在马理朝心里,浙传对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一座学校,更是一块行业的敲门砖,一个广阔的平台。
马理朝摄 2018年浙传雪景
2014年,马理朝有了他的第二台相机——佳能6D,大一的他便与马拉松图库签约成为专属摄影师,5年过去,他的快门使用次数已经累计70余万次,平均每月的快门使用次数达到10000次,平均每天达333次。
2015年,为了思索自己以后的转型,马理朝选择了休学一年,这一年中,他给丽水电视台的一位执行导演做助理。“走进社会才感觉到,以往学生时代的坏毛病真的没有人会无条件包容你,deadline到了不交片子,做得再多也是无用功了。”马理朝由衷地说道。“在学校里真是太好了,老师会指出作品的不足,也会指导你如何去表达自己想呈现的最佳效果。”
“如果说,社会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人,那么学校教给我的,就是首先成为一个人!”马理朝对学校的情愫,不仅仅像一个学生那样平静,更像是老练的江湖客,对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灌下一口烈酒后发出的感慨。
进入了大学,马理朝没有松懈下来,反而以更激进的态势扑在摄影专业上,仅2018年,他完成了公司注册,拍摄了《看见浙传》《遇见丽水》《孤山路31号》《我们是共青团员》等数部短片。
摄影在他现在看来是一种工具,但这种工具并不只是冷冰冰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磨合,不断去探寻摄影师自身和摄影之间微妙的契合点,达到契合的这一瞬间,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孤山路31号》湖山记片头
2018年,一部名为《孤山路31号》的纪录片诞生,摄制团队特别运用了红外摄影技术,把日常景物拍成了魔幻大片,“每一帧都美得可以拿来当壁纸”的海报及剧照,让许多在杭州摄影圈混迹多年“内行人”都纷纷赞叹,称“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西湖和孤山”。
红外影像——纪录片《孤山路31号》片头
这些梦境般独特的“反差色”影像,就是马理朝的杰作,他带领自己的他团队经过半年多的测试,最后才实现了红外影像的拍摄,这也是国产纪录片中第一次用到系统性的红外影像技术。
对于马理朝来说,坚持摄影这条路,更多的还是因为爱好,所以坚持,因为虔诚,所以走得更远。而延时摄影,更是他在转型过程中的一料调味剂。“延时摄影这个技法本身就是需要时间去磨的,你有一个好景色的同时也需要时间去沉淀它。好比我拍星空,在影片中的数秒星空,至少需要花费3个小时甚至更久,在野外通宵是常事。其次便是找机位,机位对延时来说尤其重要,在找机位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淌河爬山,背着几十斤的设备确实累。但是能带回好的素材,回头看看这些经历也算是值得了吧。”马理朝如是说,他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总是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也许这就是故乡丽水,带给他的平和与温情。
采访手记:
原本与他约好的周日上午11点,到点儿了微信上戳,语音电话也找不到人,其实记者心底是暗暗吐槽的,以为他是一个耍大牌的家伙。直到下午2点,他才慵懒地把电话回过来。采访全程,他用一种类似于北方人的南方普通话和记者交流,这让记者和他自己都不断地笑起来。他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大道理,只是在说到某件事的时候,会发他拍的照片,作品的链接,以及自己的个人公众号给记者。他不是个爱旌表自己成就的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语言,不需要声音,只需要你,静静地旁观。
马理朝在高原上操控无人机
福利时间:
Q:我们看到你这次作品的主题和丽水有关,你对丽水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蕴含其中吗?丽水城给予了你怎样的“成长印记”呢?
A:我大学前,都是生活在丽水。当我踏出丽水进入大学时,才算正经的离开了家乡,我现在明白,丽水可能将不再会是我生活的城市了,家乡这个词有可能会变为故乡。这种情感上的转变过程对于自己而言是需要很长时间去接受的,所以当我在这个过渡阶段,再去重新审视丽水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会去想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带来点什么。
Q:你在创作延时摄影作品时是如何构思的?灵感是如何发掘的呢?
A:在初期拍摄时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去对作品做一个构思,我比较喜欢户外,经常去田野山尖转一转,那更多的是纯粹的去拍摄自己喜欢的景色。那灵感是来源于后期整理素材,当自己对这些素材都可以发声惊叹时,我想这个灵感也不用过多的表达了吧。
A: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同样渴望拍摄延时摄影作品,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Q:延时摄影只是作为一种摄影技法的存在,还是需要去开拓一下思维,在题材上下功夫。很多人现在说对延时有审美疲劳了,我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他用延时拍摄了晶体结晶的过程,十分震撼。其实大众对延时的认知还没有突破,作品的激增和题材的局限,使得后续的作品难以跳出。我想给对延时有兴趣的同学一个建议,能像这个拍摄晶体一样,在不可能之中创造可能,或许你就成功了。
文字:杜宛桐、李寒姝
采访:李寒姝、杜宛桐
初审:杜宛桐
责审:于友成
终审: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