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4点,郭延冰老师的摄影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教学楼119举行。郭老师用自己学生时代的事例作为演讲的开头,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说,“事实上,创作者并不能创造出一个能平衡所有人的审美作品。无论多强大的摄影师,他在面对外界纷杂环境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选择。”
随后,他利用卡什拍摄的经典人物照片《丘吉尔》,纽曼的《德国工业家》以及其他几组照片告诉同学们拍摄一个人物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外界变化的光线,通过构图来选取一个合适的视觉效果来传达照片中人物的情绪,传递自身的愿望和目的,以及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探究这些不同时期的照片形式和逐渐显现出来的变化,学生们了解到了人像摄影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表达。
不过同时,郭老师也告诉学生们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技术,以及思想中所获得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得到相应的运用。因此要珍惜自己学生时代的经验和所学,并且在实践当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当一件作品被认可的时候,你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郭老师笑着说,“希望你们能改变偏见去拍摄作品。”
郭老师以电影《一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子,使学生们懂得一张好的作品,“应该抓住本质的内容,而不是外表的华丽。不再是光线,构图这样经过加工的东西,而是回归事物的本质。”在几万张照片里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张,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张照片,要首先感动自己才能算成功。”
“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给你看。”这是一种表达。“拍摄什么并不重要,”他说。摄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他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评判标准。郭老师解释道,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也过无数次的尝试。并介绍了各种艺术家,如张小兵,蔡国强,郭文景,方力钧等人。“照片是摄影师的传达,而不是媒介的传达。”艺术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极致,但同时能在生活中找到合理。通过画面语言传达一种东西,借鉴古人的语言,来呈现今天的创作家所想表达的东西。“我一直在困惑,怎么表现摄影师的想法?怎么才能介入人物内心世界?”这是郭老师提出的疑问,也是在座的学生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创作有时候来源于生活,光线和构成是最浅显的方法,技法这种东西固然讨巧,但是人物的内心才是最重要和真实的。将人物融入构成中,为了传达也为了情绪的构成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凸显一个人物的精神力量。外界的光线要和人物情绪接连起来。创作者通过光线的艺术来体现他背后的含义。”
然而语言并不是构成,语言是内心的东西。创作者也会随着自己的作品成长而成长起来,变得沉稳,变得宁静致远。“兴许选择的路不一定好,但既然走了这条路,那么便把它做好。”
持续2个小时的摄影讲座进入了尾声。结束时,郭老师教导学生们:“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最可恶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自己被困难所击倒。希望你们能够坚定自己的方向,勇敢的走下去。”相信学生们听了今天的讲座后,学到了更多的与摄影有关的知识,也希望,在他们今后的创作中,能有更优秀的作品呈现。
文:姚馨怡
图:陈博盛
审核:陆佐清
编辑:张晓老师